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04节 (第1/2页)
孟阳反复看了好几遍,最后十分郑重地朝廖雁竖起大拇指,“雁雁你好厉害呀!” 廖雁一抹鼻子,“这算什么,小菜一碟!” 孟阳仿佛忽然来了兴致。 他马上去屋里去了一支崭新的手/弩,另一只手则抓着一大把煅烧过的木箭,“你们看看怎么样。” 他对竹木玩意儿并不陌生,以前扎过灯笼、做过农具、钉过桌椅……但唯独兵器,还是开天辟地头一遭,妥妥的外行人。 廖雁难得没出言挤兑,而是接过手/弩细细查看起来。 就见这玩意儿也不过成年男子一个巴掌大小,没有任何多余的花纹和装饰,看上去很有点简陋。但边边角角打磨的十分精巧,一根毛刺也无,显然制作者很用心。 手/弩虽小,五脏俱全,上面甚至还有三个凹槽,证明最多可以同时射出三根箭矢。 这就很不得了了。 单发和多发的区别远不像一加一再加一那么简单,如何协调、如何共处都是难题,稍有不慎整件手/弩就废了。 见廖雁和白星都盯着三道凹槽看,孟阳小声道:“我用了两条牛筋,可以轮发,也可以齐发。” 话音刚落,就见两人都跟看鬼一样望过来,廖雁更是惊愕道:“你他娘的还能轮发?” 这么巴掌点儿大的玩意儿,你也不怕累劈了? 孟阳点点头,显然认真思考过,“我没有武艺傍身嘛,难免被人当软柿子捏,所以才要更好地保护自己,这样才不会成为你们的累赘。 若只发射一次就要重新上箭,中间的空档就是破绽。本来我想做两个,左右齐射,但左手毕竟不如右手稳当,恐难以兼顾,倒不如都集中在一处。” 存世最多的手/弩以单发为主,自己这把更为小巧精致,估计一般对手也不会想到这玩具一般的东西竟然可以三发……只要对方想不到,那就是自己的机会来了。 白星和廖雁下意识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愕然。 话是这么说没错,但世上最多的就是“想得挺美”,这玩意儿是想做就能做的么? 廖雁不喜欢琢磨太多,当即用力甩甩头,摸索着规律将三根木箭安放到凹槽内。 上弦,瞄准,发射。 噗! 三根箭矢齐发,略略成品字形激射而出,以一点极其细微的先后差距完全刺入土墙之中,只留下三个细小的孔洞。 廖雁张大了嘴巴。 良久,他低头看看手中巴掌大小的玩意儿,再看看那三个圆溜溜的小洞,忽然觉得有些荒谬。 这种呆头呆脑的玩意儿,竟会有这么大的威力?! 似乎看出他的疑惑,孟阳羞赧又带点儿骄傲地解释道:“我选了最好的牛筋浸泡三天,三股拧成一股,所有的木头也是最坚固的品种,力道难免稍微大一点。” 而且这么做也有个显而易见的好处: 哪怕后期失于保养,牛筋出现老化和崩断的痕迹,甚至是断上那么一两根,手/弩依旧能用,只不过是威力减小罢了。 孟阳还在笑眯眯介绍,说着自己的设想和可能,廖雁却忽然觉得……这张看惯了的笑脸有点陌生。 还有点……让人浑身发毛。 “雁雁你怎么了?”见廖雁直勾勾盯着自己瞧,孟阳不禁问道。 廖雁猛地嘶了声,烫手似的把手.弩丢回去,摸着胳膊喊道:“不许笑!”、 娘的,读书人就是一肚子坏水,黑透了! 第69章 我要老死了 二更! 到了大年三十, 憋了一整年的人们便都挨不住了,不等入夜就开始放爆竹。 劳累了一整年,还不许人放肆几天么? 大大小小的轰隆声此起彼伏, 这边没停, 那边又起。 一群小孩子又惊又喜,想看又不大敢看, 双手捂着耳朵到处跑。 鞭炮声刚停,硝烟尚未散去, 他们便欢呼着跑进去, 蹲在地上捡拾没有被点燃的零散爆竹。 乡间百姓燃放的鞭炮往往制作粗糙, 捆绑也并不仔细, 一串鞭上漏下十个、二十个再寻常不过。 有的小孩儿眼疾手快,不到半天就能凑一大捧呢!自己偷偷回家点一根香, 一个一个放着玩多有趣呀。 孟阳等人也看得心痒难耐,翻出一串用长竹竿挑了,远远伸出墙头。 这边刚探出去, 外面已经有眼尖的小孩子高兴地大叫起来,“放鞭啦, 这边要放鞭啦!” 一群小土豆呼啦啦跑过来, 手里、兜里鼓鼓囊囊, 塞满了米花糖、烤红薯、山楂瓜子等各色吃货。 他们挨着墙根儿站着, 不断往嘴巴里塞, 撑得腮帮子高高的。 廖雁爱极了亲手“放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