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95章 风波再起 (第1/2页)
特别感谢风间琉璃的鼓励,谢谢你! 按照品秩来说,张溥、夏允彝、陈子龙等都有九品大使,低些出身的都是纵九品的副使,都是最底层的官职。 夏允彝是个实在人,说干就干。 连夜写了一篇奏章。 奏章里对三大政依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写好之后,夏允彝捧着自己的奏章,反复读了几遍,总觉得不满意,最后干脆把奏章扔到一边,拿了一张纸开始写大字。 写了一个大大的“盐”字,觉得也不是太满意,又连续写了两个“盐”字。 然后放下笔,开始走神。 过了好一会,重新提笔,然后一气呵成,最后在篇首写下了三个大字:过盐论。 写完再次端详了遍,才满意的收起起笔。 很明显夏允彝所写的已经和张溥等人商议的议题有所偏差。 夏允彝把范围缩小了,矛头直指盐税。 明朝末期的弊端很多,盐税就是其中之一。 说起盐税,就不得不提明朝的盐政。 自大明建立以来,盐政几经改革,从开中到折色到盐引再至纲引,实际上是朝廷在专卖制度上的一步步崩溃,也是国税的一步步流失。 写手曾经查到一个资料,明末的盐产量大约在六点七五亿斤,明朝大引每引是三百斤,一引的价格六钱六,税银是三两,公使银也是三两,加起来是每引六两六钱六厘,按照这个产量朝廷从中应该能得到一千四百万上下的收入,但事实上,每年只收到两百五十万两左右,中间的大头全部被官员,商人拿走了! 夏允彝正是把矛头对准了这一点。 后世很多史学家对夏允彝的这份奏章一直存有争议,甚至有很多人文学者认为夏允彝在奏折中提出了大规模使用犯罪的人和战争俘虏作为产盐业的主要劳动力,大大违反了人性! 夏允彝不管,在他看来,使用这些劳动力是天经地义,而且很有好处,既可以减少老百姓和灶户徭役,还不用付工钱,甚至还可以节省公职人员,又替朝廷节省了开支,何乐而不为呢! 夏允彝同时提出了由朝廷在沿海范围增开官营盐场,提高食言产量,由朝廷履行生产责任,严厉禁止私自生产。 把零售权全部下放给民间,从而把生产和经营彻底分开。 不得不说夏允彝的提议和后世是极其相似的,后世的食言产量大约在八百多万吨,从而彻底解决了吃盐问题。 当然夏允彝忽略了明朝最大的困难,道路交通和运输问题。 以夏允彝的品秩,自然是参加不了朝会的,首辅韩爌又事务繁忙,实际上商事衙门的很多事务都是由徐光启牵头。 夏允彝写好之后,第一时间仍是想到了徐光启。 当徐光启看完之后,几乎拍案叫绝, “真是好文采,好思路!上既利于国,下利于民!尤其是‘舍盐业之专营,便天下人之口’一句,确确实实是我辈心声,真是大快人心!” 徐光启没有推辞,而是极其慎重的收下了夏允彝的奏章,并答应保证呈到朱由检的面前。 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