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3节 (第6/6页)
灯就转过头,得意洋洋地朝着袁忠彻叫:“我说吧,这个阵是叫‘八门金锁连环诛仙阵’,你偏说是江湖骗子口,难道你爹……”眼看着袁忠彻的脸色越来越是难看,王远华打断捧灯的话,问道:“我也是初见令尊。既是前辈高人,何以湖海之气甚盛?” ??“湖海”就是“江湖”,其实意思还是在问:“你爹怎么满嘴跑马车,一副江湖骗子的嘴脸呀?”袁忠彻本待不答,可是看众人瞧他的目光全都异样,也只好咬咬牙关,勉强解释说:“家父原本便以卜算为业,虽为官数年,旧习不除。我也劝过他几回,他却毫不理会……” ??刘鉴心中猛然有所领悟,轻轻一摇折扇,转过头去,掩饰了自己的笑意。 ??他们正说着话呢,忽听一声清脆的喊叫,小丫鬟瑞秋从山下直蹿了上来。十三娘一把拉住她的手,问:“你是怎么走出来的?”瑞秋一脸的茫然:“我不知道,就见着到处都是雾,雾里全是石头,找不着路,小姐您又不在……”说着话,一扁嘴,好象要哭:“我想跳过石头,直着朝前走吧,可走来走去,都只是在原地兜圈子。不知道怎么一来,突然雾就散了,我看到你们都在山顶,就跑了过来。” ??袁忠彻点点头:“嗯,想是家父下山之时,已将此阵破了。此间事了,咱们且归去吧。” ??刘鉴、王远华和袁忠彻三人是在船屋调到一条小船,驶来琼华岛上的,一行人下山来到太液池畔的时候,小船仍旧停在那里,撑船的是一名老军,正抱着膝盖在打瞌睡。船太小,一次渡不了太多的人,因此刘鉴叫醒了老军,要他先把十三娘主仆和捧灯渡去对岸。 ??上了船,捧灯低着头缩在船尾,瑞秋则占据了船头,故意别过脸,瞧都不瞧捧灯一眼。刘鉴不知道这俩孩子又闹什么别扭,朝十三娘以目相询,十三娘却只是笑一笑,摆摆手,表示没什么大事,不必担心。 ??眼看着小船荡开涟漪,渐行渐远,王远华突然询问袁忠彻:“令尊语焉不详,未知这幕后主使之人究竟是谁。袁大人可有线索么?”袁忠彻苦笑着摇一摇头:“我也觉得此事大是蹊跷,你我品秩不高,自然有些事情是不可妄言妄行的,但若说连家父和姚少师都不敢碰的人,朝中能有几个?” ??姚广孝被永乐皇帝尊为国师,封以“少师”之衔,无论品位还是实权,都可谓是朝中第一人;袁柳庄虽然官不过三品,又已隐退,但他名重公卿,除了天子之外,也没有谁是不敢惹的。王远华闻言点点头:“这两位都不敢招惹之人,除非是当今圣上……”说到这里,他突然眉头一皱,转眼望着刘鉴:“难道是……”话才说一半,却倒吸了一口凉气。 ??刘鉴心说你想到谁了,你望着我是什么意思?循着王远华的话头一想,他也不禁愣住了。袁忠彻此时也已经想到了那个人,两眼瞪得鹌鹑蛋一般大,同样注目刘鉴:“若然是他,还真的不敢惹!” ??永乐大钟 ??明代铸造的华严大钟,因为铸于永乐年间,所以又叫永乐大钟,安放在海淀区的觉生寺内,这座寺庙因钟成名,俗称“大钟寺”,是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大钟寺内现在收藏了各个朝代,甚至产于欧洲的总共400多件钟铃,成为“古钟博物馆”。 ??永乐大钟通体赭黄,高6.75米,直径3.7米,重46.5吨,钟体光洁,没有一处裂缝,最为宝贵的是,钟内外铸有经文230184字,至今无一字脱漏。这些经文以佛经为主,包括《弥陀经》、《十二因缘咒》、《妙法莲花经》、《金刚股若经》等等,还有永乐皇帝亲自撰写的《诸佛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 ??永乐皇帝取得政权以后不久,为了超度“靖难之役”中战死的官兵,就打算在北京城内铸造一口超级大钟。可是大钟实际动工是在永乐十六年(1418年),因为耗费巨大、工艺繁复,所以一铸就是九年,等到浇铸完成,已经是宣德二年(1427年),永乐皇帝都已经驾崩整整三年了。 ??本来按计划是要把大钟安置在北京城的西部,但不知道为什么,大钟铸成后却一直放在城东的“汉经厂”,把它当成纯粹的佛经来供奉。一直到了万历六年(1578年),才在西直门外建造了万寿寺,又等了整整二十五年,才把大钟移到万寿寺中。据说移钟挑了一个百年难遇的吉日良辰,那就是万历三十五年的六月十六日午后。 ??到了清朝雍正年间,朝臣们经过争论,根据阴阳五行之说,认为大钟属金,北方为水,金生丽水,所以应该把它放置在京城的北部而非西部。于是雍正皇帝就选择了“京城之乾方(西北方),圆明园之日方(东南方)”的一块风水宝地,盖起了觉生寺。因为大钟太过庞大,这次移钟又耗时良久,一直到乾隆八年(1743年)才正式完成,乾隆皇帝还亲题了“华严觉海”四个字于钟楼之上。